魯隱公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人物資料
⠂ ⠂ ⠂ 魯隱公(前722年-前712年在位),姬姓,名息姑,魯國第十三代國君。 魯惠公之子,據《 左傳》記載,生母是聲子。
⠂ ⠂ ⠂ 魯國首任國君伯禽是當年定立周朝規章禮儀的周公旦的長子,所以魯國一向被認為是與周王室最親且最有地位諸侯國,是所有諸侯國中保留周禮最完整的“禮儀之邦”,魯國的國史也是最完備的。正因與此,這片土地終能產生孔子這樣的曠世奇才,並根據魯國國史改編成為流傳千古的《春秋》經文。魯隱公出名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為基礎而編,故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為其紀年年號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魯國是當年定立下周朝所有規章禮儀的周公的長子的封地,周公不再攝政後,也退隱於魯國,所以魯國雖然不大,卻一向被認為是周朝與中央政府最親且最有地位諸侯國,加之被特許世世代代可以用天子之禮祭奠周公,所以魯國是所有諸侯國中唯一保留了最完整也是最高規格的祖宗文化的禮儀之邦。這大概也是這片土地終能產生孔子這樣的曠世奇才和魯國史書能流傳千古的一個重要原因。
強大的西周最終隨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魂歸那世,幽王的兒子平王宣布繼承王位,遷都至洛陽,史稱東周。據說平王有串通犬戎弑父之嫌,得位不正,所以魯國從一開始就不承認周平王的領導地位,東周也因此一起頭就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威儀,開啟了春秋諸侯稱霸的亂局。
但魯國的這種自詡正宗、自命傳統、尊崇正道的情勢並沒有保持多久,魯隱公十一年,隱公即被異母兄弟桓公所殺,禮儀之邦的魯國也開始的禮法大亂了。
⠂ ⠂ ⠠
春秋紀年之始
魯隱公出名的最大原因也許就是因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為基礎而編,故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為其紀年年號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隱公朝的國際關係
隱公朝一共11年。這段時間的國際局勢的紛爭主要發生在鄭國,宋國和周政府,而魯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都比較和平。魯惠公晚年時,魯與宋戰。隱公即位後,立刻與宋國和好,恢複了傳統的盟好關係。魯隱公6年,又與新興的鄭國修好。在中原大國宋國和鄭國的爭鬥中,魯國一直保持中立。直到魯隱公9年,因為宋國的外交失誤,魯國才開始傾向於鄭國。
魯隱公時期對於周邊的小國的關係也是比較和睦的。即位之初,就和邾國簽訂盟約。隱公2年將女兒嫁給紀國國君,隱公8年,和莒國盟於浮來。隱公11年,滕國,薛國國君來朝,還對應該誰先參拜魯君的問題發生爭執,最後靠魯隱公居中調解才罷。這些都反映了魯隱公在對外關係上寬厚的方麵。
公矢魚於棠
五年春,隱公又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大老遠地非要跑到邊境棠地(魯地名,今山東省魚台縣新縣治西南有觀魚台址,當為其地,近宋魯邊界)去看捕魚,按當時禮法,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王去看這個熱鬧,是大大的掉價兒,“非禮也”,何況還是不遠萬裏跑到邊境去看熱鬧,所以《春秋》曰:“公矢魚於棠”, 有譏諷之意。
初獻六羽
五年秋,隱公又主持了魯太子生母陵寢的落成典禮,典禮上跳了個六佾之舞(執羽的舞者八人一列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禮法,第一,隱公隻是攝政,魯太子親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該主持這個典禮,第二,這個舞跳得也不對,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隱公身為諸侯卻搞了個六佾,就是譖禮,因此《春秋》裏記錄“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這個“初”和“始”兩個字都是譏諷隱公帶頭開始不守規矩,從此,禮崩樂壞,到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裏跳八佾之舞了。
當政
魯隱公,魯惠公的兒子,但不是正室所生,是個庶子,按周朝的傳統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隻因惠公死時太子(即後來的桓公)還太小,於是隱公上台,卻不是繼承王位,而是攝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後,就要把政權還給太子。
⠂ ⠂ ⠠關於魯隱公即位時的年紀以及當時太子姬允的年紀,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魯隱公2年,將長女伯姬嫁給紀國國君來看,即位時的年齡應該在35-40歲左右。而從魯桓公3年迎娶文薑來看,太子姬允當時的年紀應該在6,7歲的樣子。
大紀事
雖然《春秋》始於隱公元年,但隱公在位的十一年間,《春秋》裏真正記錄隱公的事跡卻很少,大部分時候,隱公不過是一個編年曆的代號。在很少的筆墨中,仍可以看到這個隱公並不十分招孔老爺子的待見。
隱公三年,周平王死了,隱公沒有奔喪,雖然可以解釋為隱公跟從父輩的決定,不認這個失德的中央政府統治的立場,但畢竟平王當政已經五十一年,無論當初什麽手段繼位,應該已算是一個穩定的中央政府了,隱公不奔喪,自然是目中無君。
五年春,隱公又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大老遠地非要跑到邊境棠(魯地名)去看捕魚,按當時禮法,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王去看這個熱鬧,是大大的掉價兒,“非禮也”,何況還是不遠萬裏跑到邊境去看熱鬧,所以孔老爺子飽含譏諷地記了一句“公矢魚於棠”。
五年秋,隱公又主持了魯太子親娘陵寢的落成典禮,典禮上跳了個六佾之舞(執羽的舞者八人一列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禮法,第一,隱公隻是攝政,魯太子親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該主持這個典禮,第二,這個舞跳得也不對,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隱公身為諸侯卻搞了個六佾,就是譖禮,因此孔老爺子在《春秋》裏記錄 “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這個“初”和“始”兩個字都是譏諷隱公帶頭開始不守規矩,從此,禮崩樂壞,到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裏跳八佾之舞了。
其實隱公並不是個壞人,他攝政十一年,開初時,多次拒絕參與鄭、衛、宋、陳等幾個諸侯國的恩怨報複,使魯國保持了在周邊的一片混戰中保持難得的和平。而且他也算比較尊從禮法,雖然攝政了十幾年,卻並沒有侵吞太子政權的意思。
而隱公之死也正壞在這個無心侵權上。
十一年冬,魯大夫羽父自作聰明地跟隱公商量:太子已經長大啦,我幫你把太子幹掉,事成之後,你提升我為太宰怎麽樣?隱公一聽這個犯上做亂的點子,嚇了一跳,馬上說:我在鄉下早已蓋好養老的宅子了,現在太子長大我也老了,正準備告老還鄉呢。
隱公此答到底是真的無心犯上,還是擔心羽父是太子的間諜,今人不得而知,反正羽父本來是一腦門子熱情地來獻殷勤的,聽隱公這麽一答,嚇得屁滾尿流,心想:好家夥,這隱老頭子要是真讓位給太子,太子知道我曾出過這麽一個餿主意,還不要了我的小命?先下手為強吧。
羽父調頭跑到太子那兒說:太子啊,隱老頭當皇上十幾年啦,已經當上癮了,不但不想交權,還打算害死你呢。太子一聽,也嚇得不輕,羽父於是又自告奮勇:隻要你答應上台之後許我個太宰,我就替你把隱老頭幹掉。
太子一聽何樂而不為?可巧隱公沒當政時,曾被鄭國俘虜,賄賂了鄭國大夫尹氏才得以脫身,所以隱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園子裏,時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羽父就趁隱公去祭拜時把隱公給殺了。
隱公的死,在《春秋》裏隻有平淡的一句“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沒有人能看出他其實是被弑。
前任:
魯惠公
前722年-前712年
繼任:
魯桓公
後世評價
⠂ ⠂ ⠠按諡法:“不屍其位曰隱”。 部分反映了後世對魯隱公的評價:執政平庸,但沒有野心。 不過魯隱公沒有大過失卻不得善終,後世評價除了苛責桓公,筆伐羽父外,基本都認為他是咎由自取。清高士奇的批評尤其鋒利中肯(見《左傳紀事本末》卷五)。他認為:魯隱公之失,不在於讓位,而在於讓位之道考慮不周。惠公去世時,太子姬允已經6,7歲了。隱公此時之上策應該是學其祖宗周公輔佐成王之故事,“抱負以臨群臣,聽國政”。
⠂ ⠂ ⠠這樣,自己代理國相,行攝政之事就名正言順了,以後想歸政於太子也比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從中挑撥,也難以找到借口。而現在,隱公成了事實上的國君,不管國人,大臣還是國際輿論,都承認這個事實,並且不知道他對太子的真實打算。
⠂ ⠂ ⠠雖然他有退隱的準備,但仍不足以安撫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絕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陰謀。所以,隱公有心讓位,或有其事。但貪戀權位,猶豫不決,則是禍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約束下屬,更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處於政治漩渦中心的他最終沉沒也就理所當然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0条)